兒童過度依賴的原因
當孩子3-6歲,進入人格發展的新階段,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人格特征。孩子依賴性強的原因可能來自父母和其他長輩的焦慮,擔心孩子“太小做不了”,“做不好怕麻煩”。其實孩子天生好奇,對什么都有探索的欲望。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的,未知的。長輩的“事事”和高度控制,可能會限制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,變得依賴父母,沒有自己的主見。另一方面,一些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更注重孩子對知識和技能的獲取,而忽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。在生活中,他們的長輩過度保護,為他們做所有的工作,這也容易導致他們缺乏自理意識,過度依賴大人。
如何讓孩子克服依賴,促進獨立?
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。
父母可以嘗試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,自己做決定。鼓勵他們多做工作,努力思考,讓孩子及時參與決定自己能決定的事情,比如今天想穿的衣服,想玩的游戲,周末去哪里旅游等等。比起幫孩子做所有的選擇,孩子可以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。面對孩子的問題,可能有點“野”,但是家長可以通過引導孩子進一步提問和思考,找到答案或者萌發新的想法,這將比一開始就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更有趣,更有挑戰性!
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。
在日常生活中,建議家長注意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生活習慣,培養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表達能力。好的習慣會對孩子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,幫助孩子更快的成長。
03留有余地,適當“示弱”。
家長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做不到,不會做,或者做不好,不要害怕面對自己Z初嘗試中可能出現的亂七八糟。當爸爸媽媽為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情,孩子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,自然不會去做;當我們把孩子能做的一些事情還給孩子的時候,即使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犯了錯誤,父母在嘗試的過程中鼓勵產生的自信也足以成為他們的動力。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,你會看到一個自信、獨立、努力的寶寶!
另外,家長可以通過適當的“示弱”來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。有時候父母可以用撒嬌的語氣跟孩子說話,盡量“懶”一點,讓孩子偶爾扮演一下“小大人”、“小老師”的角色,比如“我做不到那個,寶貝,你能幫我打開嗎?”“寶貝,你能教我這個嗎?”雖然孩子們可能會可愛地咕噥這怎么做不到,但他們會很樂意成為“小大人”來幫忙。所以,如果孩子能自己動手做的事情,比如整理自己的衣服,幫忙擦桌子,拿碗筷,家長可以放心讓孩子去嘗試,這會給孩子帶來的成就感。
以鼓勵為主,注重分享。
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,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,并不是說家長就應該放任不管,漠不關心。當孩子在努力獨立完成某件事情并發表自己的看法時,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嘗試的進度、方法和思路,對孩子表示鼓勵和表揚,為孩子的新嘗試和新見解加油。分擔和接受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氣餒,也要保證孩子獨立嘗試時的安全,注意和孩子分享成長的小瞬間。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可能會犯錯,可能會有點遲鈍。多點耐心,多點等待。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輝煌而獨特的人生。
